围魏救赵在实施过程中既未能救赵,又打成了烂仗,为何能名噪千古

围魏救赵在实施过程中既未能救赵,又打成了烂仗,为何能名噪千古

改写后的文本:

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创造的经典战术。这个计谋的由来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场精彩对决。

公元前354年,赵国出兵攻打卫国,迫使这个原本依附于魏国的小国改投自己门下。魏惠王对此大为震怒,立即派遣名将庞涓率军讨伐赵国。庞涓果然名不虚传,不到一年就攻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城下。危急时刻,赵成侯只能向盟友求救。

齐国接到求援后,军师孙膑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案。他形象地比喻说:就像治水一样,面对强大的水流要懂得疏导,遇到弱小的水流则要筑堤围堵。他建议不必直接派兵救援邯郸,而是直捣魏国都城大梁(今河南开封),这样就能迫使魏军回援,自然解了邯郸之围。

这个计策的精妙之处在于:既能避免长途跋涉与魏军正面交锋,又能以逸待劳,在魏军回援途中设伏。后人将这个经典战例编入三十六计中的胜战计,成为军事教科书上的典范。

这个战术在象棋对弈中也经常使用。当己方棋子被困时,通过将军来迫使对方回防,往往能化险为夷。但在真实的战场上,情况要复杂得多。

比如明朝靖难之役时,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京,试图围魏救赵。但留守的朱高炽(后来的明仁宗)临危不乱,仅凭万余守军和城中百姓就守住了城池,最终让朱棣反败为胜。

有趣的是,当年孙膑实施这个计策时也遇到了意外。当齐军逼近大梁时,庞涓并未立即回援,而是加紧攻打邯郸。结果魏军攻陷了邯郸,而齐军只能在桂陵(今河南长垣)设伏。虽然最终齐军险胜,但代价惨重。

那么,这个看似不完美的战术为何能成为经典呢?

原来,当时魏国在魏文侯、魏武侯的治理下已成为强国。魏惠王攻打赵国,意在统一三晋,进而威胁齐国。齐国大臣段干朋建议采取承魏之弊的策略:先佯攻襄陵牵制魏军,待赵魏两败俱伤时再出击。齐威王采纳了这个建议,在邯郸即将陷落时才派田忌、孙膑率主力实施围魏救赵。

因此,邯郸失陷本就在齐国计划之中。正是这种深谋远虑,使齐军最终在桂陵险胜,并在十三年后的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魏军,俘虏魏太子申,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。

这个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东方军事智慧的精妙,成为后世兵家必学的典范,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养生推荐

解锁周边影院:Google地图带你轻松找到最新电影放映信息
365bet官方网站是多少

解锁周边影院:Google地图带你轻松找到最新电影放映信息

📅 09-04 👁️ 675
德国/德國受欢迎的足球体育场
日博365网

德国/德國受欢迎的足球体育场

📅 09-01 👁️ 4281
澳大利亚
江苏卫视365直播

澳大利亚

📅 08-01 👁️ 85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