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萊美獎獎盃是一座小型的鍍金留聲機塑像(Gramophone trophy),因「Gramophone」暱稱「Grammy」,故稱葛萊美獎。
葛萊美獎涵蓋的獎項相當廣泛,包括流行、饒舌、搖滾、鄉村、古典、爵士、福音等音樂類型,是由業內人士,也就是國家錄音藝術科學學院的成員投票決定,而不是像告示牌音樂獎或全美音樂獎那樣由人氣決定。由位於科羅拉多州的比靈斯工藝公司(Billings Artworks)製作。頒獎典禮上安排知名藝人現場演出,並通過電視轉播於全國播岀。
葛萊美獎於10月1日開始報名,因此歌手們常在當年9月左右紛紛推岀作品,以便獲得參選翌年葛萊美獎的資格。例如:约翰·列侬和小野洋子的專輯《Double Fantasy》是在1980年11月推岀的,所以雖然錯過1981年的葛萊美獎,但贏得1982年的年度專輯獎。
葛萊美獎的評選有一套相當嚴格的制度和程序,但是如同其它國際級的頒獎典禮(例如奧斯卡金像獎),葛萊美獎也曾發生一個獎項有兩位得主的情形,如1991年第34屆的最佳節奏藍調女歌手(Best Female R&B Vocal Performance)就由老將佩蒂·拉貝爾(Patti LaBelle)和新秀麗莎·費雪(Lisa Fischer)兩人共同得獎。
截至2019年,葛萊美獎典禮目前由美國的CBS負責轉播。
記錄保持人
编辑
派特·麥席尼(Pat Metheny)和派特·麥席尼樂團共贏得過16次葛萊美獎,包括連續6年6張不同專輯獲獎。到2004年為止,麥席尼保持著跨類別最多獎項的記錄:
最佳融和爵士演出(1983、1984、1985、1988、1990)
最佳器樂作曲(1991)
最佳當代爵士專輯(1993、1994、1996、1999、2003)
最佳爵士器樂演出,個人或組合(1998、2000)
最佳搖滾器樂演出(1999)
最佳爵士器樂獨奏(2001)
最佳新紀元專輯(2004)
自由鼓手哈爾·布雷恩(Hal Blaine)在連續六張專輯中演奏,這六張專輯連續六年獲得年度唱片獎:
1966 Herb Alpert & the Tijuana Brass - “A Taste of Honey”
1967 法蘭克·辛納屈 - “Strangers in the Night”
1968 5th Dimension - “Up, Up and Away”
1969 Simon & Garfunkel - “Mrs. Robinson”
1970 5th Dimension - “Aquarius/Let the Sunshine In”
1971 Simon & Garfunkel - “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”
美國歌手麥可·傑克森(Michael Jackson)締造在單屆葛萊美獎中獲獎最多記錄,他在1983年第26屆葛萊美獎獲得12項提名,最後抱回8座大獎,其中包括以專輯《Thriller》及其歌曲拿下了「年度製作」、「年度專輯」、「最佳流行男歌手」、「最佳搖滾男歌手」、「最佳R&B男歌手」、「最佳R&B歌曲」和「年度非經典製作人」等7項大獎;另外他為電影《E.T.外星人》獻唱的主題曲也獲得「最佳兒童唱片」(Best Recording For Children),合計共獲得8座獎項[1]。
指揮喬治·蕭提(Georg Solti)是贏得葛萊美獎最多之人,1997年逝世前他共獲得38尊獎項。
美國創作歌手泰勒·斯威夫特(Taylor Swift)的專輯《放手去愛》、《1989》、《民間故事》及《午夜》皆獲得「年度專輯」,成為首位獲得兩次「年度專輯」的女歌手、首位獲得三次「年度專輯」的女歌手以及首位獲得四次「年度專輯」的歌手。
美國歌手怪奇比莉(Billie Eilish)在第62屆葛萊美獎時以專輯《當我們睡了 怪事發生了》獲得「年度專輯」,18歲獲得此獎成為最年輕獲得「年度專輯」的得主。
美國歌手碧昂丝(Beyoncé)在第65屆葛萊美獎時以專輯《潮流復興》獲得4項獎項,以總計32項,成爲葛萊美獎史上獲獎最多的歌手。